取道台湾借力药明,北海康成探索新药研发模式|第一现场
记者 施樱子
4月7日,总部位于北京的生物科技新贵北海康成与药明康德全资子公司药明生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药明生物将为北海康成提供用于治疗脑胶质母细胞瘤靶向的首创抗体融合蛋白创新药CAN-008在中国的临床前药学研究、工艺转移、优化以及大规模生产等技术服务。北海康成同时宣布,公司已经成功向中国台湾的药品监管机构提交了CAN-008的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
成立于2012年的专注于恶性肿瘤领域的北海康成于2014年完成A轮1000万美元融资,领投风险基金包括了启明和泰格医药的泰福资本等。利用其在国内市场的开发能力将国外在研产品引进中国,以缩短创新药达到中国患者手中的时间是北海康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薛群博士引以为豪的策略。
薛博士曾任美国健赞公司(Genzyme)高管及健赞中国区第一任总经理,于2012年创立北海康成。之后,公司迅速从国外引进包括以CD95配体为靶点的抗体融合蛋白、人源化抗ErbB3(Her-3)单抗等4个在研产品。
北海康成引进的CAN-008是针对脑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抗体融合蛋白,脑胶质母细胞瘤是全球死亡率最高、预后情况最不乐观的肿瘤之一,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同时临床上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药物选择很少。为满足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北海康成在2015年7月与德国APOGENIX GmbH公司达成专利许可合作协议,获得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研发、生产及上市CAN-008的独家权利,这一合作协议范围不久前扩展至台湾地区。
薛群说:“CAN-008在欧洲已经完成II期临床试验,试验是在一线治疗后复发的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开展。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总生存期超过对照组9个月以上,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北海康成已在台湾地区递交了I/II期临床试验申请,预计今年8月份开始第一批患者入组。CAN-008在大中华区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提交IND申请。CAN-008是一个在研的全新药物,它的意义不仅是说药物分子是新的,作用靶点是新的,适应症是难治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该药全球首个申请一线用药临床试验的国家。”
在全国多个省份启动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工作,让北海康成和药明生物这样合作成为可能。但是,MAH制度在国内还不允许境外生产的候选药物在CFDA报临床。而在台湾,北海康成可以用德国合作伙伴的产品在当地快速开展临床,与此同时,在大陆地区的申报则借助药明生物的研发生产平台。
“第一,我们可以节约等待国内IND审评的时间。第二,现在内地和台湾双方有一个4+4的合作,每个地区各4家医院,他们这4家医院所产生的临床数据是互相承认的。很可能到明年申请大陆IND的时候,我们在台湾所做的I期临床数据已经出来了,这样台湾的临床数据可以用来至少是补充或者增强我们对内地I、II期临床试验的批准。同时如果这个数据又非常好,非常符合我们的国情,我们也争取去申请直接在内地做II期,不再重复I期了。”薛博士介绍说。
在台湾首先提交临床申请可以为北海康成省下至少一年的开发时间,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新药开发来说可以省下不少资金。
“在北海康成和APOGENIX签约的时候,严谨的德国人原本在合同里加上一句话:你们研发的质量合作伙伴的选择要以药明康德为标准。”薛群博士如是说。因为这一句话,药明生物与北海康成牵手也水到渠成。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和北海康成开展紧密合作,通过药明生物世界一流的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为中国市场生产这一款首创抗体融合蛋白创新药。”陈博士透露,药明生物目前已经为国内合作伙伴完成了8个创新抗体药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并申报了CFDA的IND,20个生物新药合作项目处于在研阶段。与此同时,药明在国内建立了唯一一个同时符合美国、欧洲和中国的cGMP生产线并完成了美国和欧洲公司15个生物医药项目的GMP生产。
生物药研究开发生产(CDMO)产能方面,目前药明生物已经具有5000升抗体的生产能力,而无锡正在筹建的3万升生产基地明年初可以运行,外高桥在建一个的7000升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建成。
为什么德国APOGENIX GmbH这样的授权专利许可的公司会如此重视产品在中国开发的质量?陈智胜表示:“以此次合作为例,同一个药物在德国和中国两地进行开发,二者的研究数据结果其实会相互影响。因此项目授权方一定会要求项目引进方以国际化的高标准来进行研发。”陈智胜更强调:“对药明生物而言,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合作伙伴提供国际化高标准的研发服务,这是公司能为全球性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的基石。”
我国政府近来推出了一系列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在全国多个省份启动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工作,这将有效提高国内创新药研发积极性,优化药品资源配置。未来这类合作会成为一种趋势,更多的制药企业把国际水准的项目带回国内,与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服务企业共同开发,加速创新生物药在中国的上市进程,也让开发的成果有机会走向全球。
文字编辑:戴佳凌